不管各种市场的上涨是有真实经济基础或是泡沫,高盛凭借操纵政府、美联储制定市场游戏规则的优势,以及美联储滥发货币暗中提供的无限贷款资金支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任何市场数年的上涨收益转瞬攫入囊中。
第二,目前被界定为影子银行的这些机构或者产品绝大多数已经被纳入正规的监管体系,也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两个要素,就是高杠杆和期限的错配。有人把融资多元化的快速扩张称之为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体系。当然也有比较积极的看法。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的界定。我主要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看法。所以影子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金融创新,应该避免简单地搬用影子银行的概念,而更多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的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规范和引导这些金融创新。
(本文系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1月20日在201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暨国智传媒成立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通常被视为影子银行主导力量的信托公司,他们有严格的净资本的约束监管,信托公司不能有直接的负债,不能有杠杆的放大,你很难说是影子银行。另一方面则重创了美国经济。
金融危机爆发,迅速把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金融家推到聚光灯下,经受严厉的指责与批评。尽管当时这些央行行长们仍然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但因受金本位制度的束缚也无能为力,随着美元的下跌,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将金融市场的危机延伸到全世界的经济体系中。更大的错误在于当时的中央银行家们,在世界黄金分配严重失衡和经济总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错误地推动并重建了金本位制。一战后,欧洲版图被重新划分,主要国家百废待兴,通胀肆虐。
在黄金供给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金本位制最去了自动调节经济的功能,为了维护英格兰银行的核心地位,这些金融大亨们又错误地下调美元利率,滥发纸币,提高税赋,这无疑雪上加霜,最终引发了美国股市泡沫。现在看来,2008年以来,经过各国协调一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虽然使全球经济避免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重演,但是美国依然没有走出无业的复苏,欧洲更是问题重重。
1929-1933年间的股市泡沫破灭和一系列银行恐慌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有着相同的特性,无不都是源于金融工具的滥用和金融家们的贪婪、以及监管上的缺陷、政府应对上的不足等等。可以说,纵观金融市场,市场波动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中国经济在迅速崛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明显提升,但是,我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纵横开阖还是所知有限,特别是对切入第一线的运作的了解,更是所知寥寥。为了尽可能将金融灾难的冲击减小到最低,我们需要正视的傲慢和偏见,并虚心地从金融市场波动的历程中去找寻金融危机的内在规律性。
全书围绕英、美、德、法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展开,他们手握重权,力图重塑世界繁华。他们担当着一战后重建世界金融体系的重任,其任何决策都足以影响当时的整个世界。还算幸运的是,在这次危机中各国央行和当局反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措施,向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资金,同时向金融机构注入了大量资本金,使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暂时避免了重陷大萧条式的全球衰退。如果说在1933年,储户们还需要排队到银行去挤兑,但现代的投资者们只要轻敲鼠标就可以让金融市场受到巨大冲击。
但在当时,以英格兰为首的几个主要中央银行被称为堡垒中的堡垒,而这几家央行的行长们则被称为世界最孤高排外的俱乐部和无形帝国的君主。本书从2004年就开始创作,对几位中央银行家的批评和对大萧条的系统回顾,也算是对4年后金融危机的重要借鉴。
近年来,我有意识地每年组织翻译一些有重要专业和现实价值的著作,例如弗里德曼成名作《美国货币史》,以及《大而不倒》和《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危机经济学》,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可以说,现在的银行体系比以往影响更广泛,但是对风险也更敏感,因此,这次恐慌横扫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速度更快,破坏性更大。
从具体的内容上看,本书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如何根据巴黎和会的安排,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的故事。重建世界的责任和梦想考验着各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智慧,但是他们的努力却造就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纵观金融市场起起落落的历程,金融市场的有趣之处在于,每一次身处市场大起大落的人们,往往会找出不同的理由来强调这一次大牛市是不同的,但是泡沫破灭之后,却残酷地发现,其实每一次的危机,从形成机理、到演进过程,乃至不同机构和人物的表现,都异常相似。又如一部有独特视角的经济金融史。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90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时期,本书中的四位央行行长有多大的权力和威望,他们的名字甚至连现在的金融专家也很少耳闻
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目前金融危机已经走出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现了全面复苏。在政治压力之下,政客们极力推动了以扩大住房信贷为代表的宽松信贷政策,以使低收入阶层提前消费,改善生活质量,其后果就是助推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泡沫,构成了第一个断层线。
这些建议大部分已被人们意识到,但真正去修补金融市场的断层需要国际社会、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势力的博弈,推行起来还是会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重重阻挠,系统性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既复杂,又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作者认为,新世纪以来,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结构性失业现象,导致收入水平的严重不平衡。
因此,从金融历史的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不是第一次,也将不是最后一次,但是,金融市场却会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对断层的不断修复走向更有效率的发展路径。作者给出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路线图也是清晰的:减少政府不当的市场干预,制定适应经济周期的监管规则。
减少对金融债权的过度保护,逐步淘汰储蓄保险。在各种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之中,拉詹的分析,包括这一本《断层线》,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从直接原因看,此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下跌波及到金融市场,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量次贷支持证券大幅缩水,但问题的背后是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结构下所形成的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以及建立在这个失衡基础上的华尔街投行模式的制度性缺陷。在他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期间,他的一篇论文Has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the world riskier?被视为是为数不多的、在危机之前预期到此次危机爆发的出色论文之一。
同时我们也看到,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后果也逐步显现,在美元依然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制度框架下,大量的货币发行导致美元不是进入美国实体经济,而是流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带来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推高新兴国家的货币大幅升值,冲击其出口市场。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看,金融机构和监管者的博弈难以停止。
在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加上金融自由化浪潮下的监管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彰显,倾向于大规模扩张业务,制造了大量的衍生证券,而各国廉价的资金涌入美国又进一步刺激了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扩张,这是第四个断层线。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地震 。
建立良好的危机缓冲机制,完善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等等。在众多反思金融危机的学者当中,拉詹应当说属于个性鲜明、才华出众的一类,有这些特性的学者注定在大的动荡时期会引人注目。
拉詹现在担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拉詹在本书中进一步强调,对于这次金融危机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而是发达国家贫富悬殊与政治压力之下的过度宽松房贷政策、新兴国家出口导向政策与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尺度不一以及不当的政府干预措施等因素形成了多条断层线,这些深层次的不平衡相互作用,阻碍了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由此打破了各国为拟制金融膨胀而建立的制衡体系,在积累了巨大的泡沫之后,整个世界金融体系便出现了深度的调整。终结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特权,鼓励金融竞争,变革金融机构的薪酬体系,降低道德风险,消除大而不倒的难题。简单来说,就是要在继续推行金融市场化的同时,确保金融系统的风险被有效控制和释放。
与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相对应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过度储蓄,由于内部市场狭小,新兴国家对出口型企业的补贴政策会抑制家庭消费,使国内市场受到进一步压制,其巨额的外汇储备又只能以低廉的资金价格流回发达国家,助推了资产泡沫,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第二个断层线。因此,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断层可能有的会得到修复,也可能有的断层不但不会被完全修复,原有的断层还可能会进一步加深,新的断层也可能继续出现。
在拉詹的分析中,他借用了地质学的一个概念,就是断层线,地震往往是沿着断层线爆发的,因此,沿着断层线的痕迹去追溯,可以为把握金融危机及其演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他的这篇论文强调美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显著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对称、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必然会导致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
拉詹在本书中进一步强调,对于这次金融危机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解释,而是发达国家贫富悬殊与政治压力之下的过度宽松房贷政策、新兴国家出口导向政策与发达国家过度消费、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尺度不一以及不当的政府干预措施等因素形成了多条断层线,这些深层次的不平衡相互作用,阻碍了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并由此打破了各国为拟制金融膨胀而建立的制衡体系,在积累了巨大的泡沫之后,整个世界金融体系便出现了深度的调整。在众多反思金融危机的学者当中,拉詹应当说属于个性鲜明、才华出众的一类,有这些特性的学者注定在大的动荡时期会引人注目。
上一篇:Flex 六、其他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c) 2018! XML地图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html地图